腦退化症如何形成?
腦退化症又稱為認知障礙症,是腦細胞死亡率高於正常退化的結果,可由疾病或其他身體或腦部損傷引起,常見成因包括心血管疾病、內分泌疾病、中風、抑鬱症等,這並非屬於正常退化的過程。此外,年齡越高風險越大、有家族遺傳而患上腦退化症風險比一般人高2-3倍[1],而不良生活習慣亦和腦退化息息相關。在所有腦退化疾病中,是最常見的是阿茲海默症,約佔70%。
[1] Van Cauwenberghe, C., Van Broeckhoven, C. & Sleegers, K. The genetic landscape of Alzheimer disease: clinical implications and perspectives. Genet Med 18, 421–430 (2016).
腦退化症發現太遲難以逆轉!把握檢測時機 延緩腦退化症
早期認知障礙症的症狀可能很輕微或不明顯,常被認為是正常老化的一部分又或者與其他神經性疾病表癥重疊;早期發現可以提供及時的治療和適當的疾病管理計劃,包括藥物治療、認知訓練、行為療法和支持服務等,可以幫助患者管理症狀及延緩疾病進展。一旦疾病進展到嚴重程度,便難以維持或延緩。因此,及早定期進行腦退化監測非常重要。
傳統診斷方式有限制
目前的臨床診斷方式包括行為觀察、影像學、血液/脊髓液檢測等,某些是需要依賴專科醫生和親友的主觀評估,某些則是具低至高入侵性,由於難以定期持續監察,導致患者的病情難以在病發初期發現。BDR腦退化風險評估系統可以幫助早期發現病變和異常,以便盡早採取治療措施延緩病情,減低日後對患者生活造成影響的機會,提高患者生活品質,同時減輕照顧者壓力。